top of page

緩慢盛開的日子| (七)恐懼的轉化:與喇牙共居的日子

  • 作家相片: Devamani Li
    Devamani Li
  • 11月4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恐懼的轉化:與喇牙共居的日子

(七)恐懼的轉化:與喇牙共居的日子


剛搬到台東時,我還是個道地的「城市鄉巴佬」。在都蘭的第一個租屋處,我們分租了一個許久未住的小房間,它因此成了喇牙(白額高腳蛛)的棲地。


我曾經一晚在房間裡目睹九隻喇牙,內心充滿慌亂,而當時我對恐懼唯一的反應就是「打死它」。所以,來到台東的初期,我對喇牙曾升起強烈的排斥心。


那時,阿殷在市區打工,留給我許多獨處的時光。初來山居生活,由於陌生與不熟悉,內心總是潛藏著不安與恐懼。然而那時的我尚未能覺察,這份恐懼其實源於對「不了解」所產生的「想像」。


後來,阿殷留意到我頻繁地「清理」喇牙,他提醒了我一句話:「妳是住在這裡,不是來這裡度假。如果妳那麼害怕牠們,住在這裡就會很辛苦。」這句話如當頭棒喝般點醒了我。畢竟,這裡確實像是牠們的家,喇牙多到根本打不完。既然我獨自在家裡的時間這麼長,終究必須正視這些令我恐懼的「室友」。


我開始向內探問:我究竟在害怕什麼?


我看見恐懼的根源是「概念」:害怕喇牙有毒,擔心會受到傷害。於是我上網搜尋相關資料,確認牠們是無毒、甚至會捕食蟑螂的有益生物,與一般認知的蜘蛛並不一樣,就算接觸到也不會怎麼樣。卸下毒性的擔憂後,我開始嘗試以更客觀的角度觀察「喇牙」這個生物。由於數量眾多,觀察起來也特別容易。


漸漸地,我發現牠們其實是一種非常膽小、甚至有點可愛的生物。牠們極度容易受驚嚇,動作雖快卻常因緊張而跑錯方向,有時顯得笨拙。仔細看,牠們其實非常脆弱,根本不具備任何殺傷力。


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,我終於放下了對喇牙那份無明的恐懼。我甚至幫牠們取了一個外號,叫「我很醜,但是我很溫柔」。每當帶客人認識環境時,只要遇到牠們,我就會用這個綽號來介紹,並強調牠們沒有毒、是很棒的「捕蟑高手」。除非客人極度抗拒,否則我們會讓牠們在空間裡自由活動。


喇牙是我來到台東的第一位動物師父。牠教會我如何透過「客觀的觀察」來面對恐懼。我也從這個過程裡發現,我們往往恐懼的是某個概念,而非事實本身;我們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在恐懼什麼。


一旦我們未經自身的觀察,就落入了某種既有的概念與判斷裡,那就是「無明」。而無明的恐懼,才是最可怕的。


就像喇牙,因為外型不討喜,又與被認為有毒的蜘蛛外表相似,所以很容易觸動我們的恐懼。


然而,我們所恐懼的往往其實只是我們的想像,並非事實。唯有透過客觀的觀察、了解事實,才能真正破除無明的恐懼。


大自然本來就是牠們的家,我們只是來借住。如果能帶著這樣一份謙卑與崇敬的心,我們就不會因為恐懼而輕易傷害任何生命。


我為自己曾因無明與妄念而造成的傷害感到抱歉與懺悔。感恩喇牙老師帶來的深刻洞見,願我們都能放下成見,以更開放、謙卑的心面對世間所有的生命。🙏

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