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台東靜心旅遊指南

  • 作家相片: Devamani Li
    Devamani Li
  • 8月19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已更新:8月19日

ree

走進台東,走進內在的寧靜


提到台東,人們常聯想到蔚藍太平洋、壯闊縱谷與緩慢的生活節奏。


但除了自然美景,台東更是一個適合靜修與心靈療癒的地方。


在這片土地上,山與海相互呼應,讓人自然地放慢腳步,回到內在的安住。



台東的自然環境:靜修的最佳背景


• 山海環抱:後山的寧靜與東海岸的開闊,使人輕易沉澱心緒。


• 少了都市的喧囂:交通不便,卻保留了自然的純粹,正因如此,更適合修行者專注於「內在的旅程」。


• 四季皆適合:春夏有海風,秋冬有山林,隨時都能找到與大自然共處的平衡。



靜心的氛圍:台東人的慢與簡


台東有一種特有的「慢」。


• 當地居民生活步調緩和,讓人容易放下緊繃的都市習性。


• 許多小農、市集、藝術聚落,以自然與手作為核心,與靜心精神不謀而合。


• 這裡不追求華麗的修行形式,而是生活即道場,吃飯、走路、呼吸,都是修行的練習。



適合靜修的空間與形式


在台東,靜修不只有一種方式:


• 森林靜修:在山林中安住,體驗簡單生活與日常實修。


• 觀海僻靜:伴隨海浪聲冥想,感受自然的療癒。


• 深度靜心工作坊:針對想要深入探索內在的人,提供靜默與參究的空間。


這些空間,不是逃離世界,而是幫助你更清楚地看見內在。



為什麼選擇來台東靜心?


• 自然支持:當你靜坐時,耳邊是蟲鳴、海浪或微風。


• 文化底蘊:原住民文化強調與自然共生,呼應靜心者的修行道路。


• 獨特氛圍:來到這裡,不必刻意「找安靜」,因為靜謐本就流淌在日常之中。



回到最單純的自己


在台東靜修,

不是追求「特別的體驗」,

而是學習如何在最簡單的日常裡,

與自己同在。


當我們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裡,

會發現:真正的靜修,不在於地點,

而在於 我們是否願意安住於當下。


🌑🌒🌓🌔🌕🌖🌗🌘


🌳 森林靜修 vs. 觀海僻靜|哪個靜修空間適合你?


不同風景,不同心境


在台東,靜修不只是「打坐冥想」,

更是一種與自然相應的生活方式。


有人喜歡在森林裡安住,

感受自然的庇護;


也有人喜歡觀海靜坐,

聆聽浪濤的療癒。


那麼,哪一種靜修空間最適合你呢?



🌲 森林靜修:日常即道場


• 特色:在樹林環繞的環境中,生活、飲食、作息都回到簡單純粹。


• 氛圍:安靜、穩定,幫助參加者更快回到內心的中心。


• 適合對象:


初學者:想要培養規律的靜心習慣。

喜歡簡單生活、向大自然學習的人。

希望有人引導,更了解靜心的人。






🌊 觀海僻靜:浪濤中的療癒


• 特色:以大海為背景,伴隨潮起潮落,學習在變化中保持覺察。


• 氛圍:開闊、流動,帶來深度的情緒釋放與療癒。


• 適合對象:

正在面對生命轉折、需要獨處的人。

喜歡創作、手作,

想從自然中獲得靈感的人。

喜歡肢體引導與身體療程的人。






行程建議:如何選擇?


• 短期(3 天) → 建議『森林靜修』或是『觀海僻靜』,建立規律作息,感受安定的力量。


• 中長期(3–7 天) → 可以結合『森林靜修』與『觀海僻靜』,內容包含手作、身體療程與靜心引導課程。


• 深度靜默或工作坊 → 五天的『Zero深度僻靜工作坊』,體驗靜默與參究的力量,適合想深入靜心的人。



森林與觀海,看似不同,

其實都是通往內在的門徑。


選擇哪一種,不在於哪個更好,

而在於你此刻需要什麼。🙏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