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緩慢盛開的日子 |(九) 當喧囂散去,靜默開花

  • 作家相片: Devamani Li
    Devamani Li
  • 11月10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靜默的力量

(九) 當喧囂散去,靜默開花


——在生活裡修一顆安靜的心


從2014到2018初抵台東的那幾年,所有的心力幾乎都投注在家屋的整理,學習照顧土地,以及摸索如何平衡現實生活的收入。直到那場橫掃台東的尼伯特颱風,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一次徹底的洗禮與錘鍊。


彷彿多年來緊繃的繩索,在風雨過後,第一次鬆開了。對於金錢的深層恐懼漸漸止息,心開始轉向內在,渴望為自己建立更穩定的心錨,以面對生活的無常與變化。


為了尋求這份安定,我與阿殷開始接觸內觀禪修。在幾次閉關的靜修中,我們同時感受到了靜默的巨大力量,並渴望將這份力量延伸至日常生活中。我們也清晰地看見,根深蒂固的習性與反應模式,必須仰賴長期的覺知鍛鍊,方能逐漸止息。


於是,我們決定將禪修帶入日常,作為生活實修的起點。我們開始有意識地減少不必要的社交與對話。因為我們觀察到,「說話」總輕易地連結並複述著過去的經驗,使相同的模式再次發生。從這份覺察中,我們領悟了「靜默」的必要性。


在沒有客人的日子裡,我們曾試行極簡生活:有時與阿殷約定一週不說話、不使用手機,每日僅以一鍋粥充飢,餓了便去取食。其餘的時間,便是各自的練習與獨處。


那是我們將禪修融入生活的最初嘗試,也是單純而深刻的一段時光。


當時我的心緒仍較為躁動,因此不喜歡靜坐,總選擇動態且強烈的練習。不知道是不是我們的默契太好,每當阿殷靜靜地盤坐時,我就會正好開始我的動態靜心,讓他完整地「感受」我的釋放,如今回望,那段時光既好笑,又真切。


然而,也正是那段將修行融入生活的練習,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徹底的轉化。從群體慢慢走向獨修,也因為沒有依賴任何外在的體系、團體或信仰,從而踏上了一條自學、自修的道路。


向大自然學習,在每一個「當下」下功夫,似乎就成了我們最純粹的實修之道。


這段返璞歸真的旅程,引領我們從對外在世界的追尋,一步步走回內在。


當喧囂散去,靜默開花,我們過著當初不曾想過的簡樸日子。也漸漸地意識到,我們被帶往的,不僅僅只是過一種簡單的生活,更是要讓心也同樣地清空,才足以容納來自生命最純粹的教導。


經由生活學習,讓修行不只是坐在墊子上,而是融入生活的每一個片刻。🙏

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