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All Posts
搜尋


緩慢盛開的日子|(十四)關係的衝突與自省:在愛裡學會單獨
(十四)關係的衝突與自省:在愛裡學會單獨 在大地之母的那段日子,標誌著我與阿殷關係的衝突高峰。金錢的匱乏、生活的不安,不斷地觸動我內心的深層恐懼。加上我們性格南轅北轍、節奏迥異,關係始終處於高壓的緊繃狀態。 那段歲月,外在環境與內在不安相互交織,我們的生活猶如一齣三天一小吵、五天一大吵的相殺肥皂劇,身心俱疲。 那時,我們習慣將情緒投射在彼此身上,為了爭論對錯,我們失去了理性對話的能力,即便身處寧靜的大自然,內心依然動盪不安。我常在筋疲力盡時,捫心自問:對錯,真的有那麼重要嗎? 幸運的是,我們雙雙開始接觸內觀禪修,並對「靜心觀照」產生興趣。 靜心,是將焦點從外在轉向內在。每當情緒的浪潮退去,我們總能超越對錯的框架,瞥見更完整的實相——而實相從不偏向任何一方。我們逐漸意識到:衝突的根源不在對方,而是自己頭腦中的「戲碼」。 於是,我們的相處模式開始產生根本性的轉變:各自回到自己,開啟一段在關係中的「單獨之旅」。我從未想過,一段關係能帶來的最大禮物,是讓我愛上了獨處。 我們將重心放回自身,觀察內在的慣性與起伏。我們給予彼此充裕的空間,大部分時間保持獨處。
2天前


緩慢盛開的日子|(十三)修行真正開始的時刻:當生活成為道場
(十三)修行真正開始的時刻:當生活成為道場 在經歷了大地教給我們的第一階段磨練之後,我們逐漸察覺——外在的勞動雖然讓身體變得扎實,但內在,仍有許多未被看見的動盪。 就在那個時候,我與阿殷踏上了清邁的內觀禪修之旅,一段帶領我們走向更深處的修行。 在此之前,我們在台東主要提供的是療癒服務:我帶領「情緒能量探索」,阿殷則提供「水晶缽靈氣」。 然而,經過36天的內觀禪修,我們的方向產生了根本性的轉變,從「療癒」走向「靜心」。我們所提供的服務,總是奇妙而自然地同步於我們正在經歷的內在旅程。 那時的我們,已開始把練習融入生活;更確切地說,是把生活中發生的一切,都視為靜心的鍛鍊。 「大地之母」這塊土地,用無數的變動與難題,日日提醒我們——真正的修行不在山林之深,而在生活之中。 與夥伴們共修的工作靜心固然充滿力量,但畢竟短暫。然而,工作靜心以外的日常生活,才是我們真正的修煉場:雨季突如其來的漏水、半夜的野生動物、土路坍塌、水源忽斷、颱風帶來的未知、金錢的起伏…,生活以它最難以預料的方式,持續推動著我們。 而我與阿殷之間,也在這些外在的震盪裡,走過一次又一次的內在
2天前


緩慢盛開的日子|(十二)工作靜心的磨練:紮根與實踐
(十二)工作靜心的磨練:紮根與實踐 通過大地的入學考之後,接著經歷「學徒期」的磨練—— 學習如何與這片土地共存、共生。 這片名為「大地之母」的土地,不只是我們棲身的地方,更像一座活生生的修行道場。 屋舍老舊、環境原始、物資有限,每一個細節都需要親手處理。我們很快就發現,想在大自然裡安居,遠比想像中更具挑戰。除了浪漫與詩意,還需要強健的身體與修繕的技術,因為生活裡的大小問題,往往都得靠自己摸索、自己解決。 那幾位得力的「工作靜心」夥伴,陪伴我們走過了從搬家、大整理、到水源難題的艱辛初期。他們不僅是幫手,更是與我們並肩面對現實挑戰的戰友,與我們建立了革命般的情誼。 我們曾共同創建排水系統,確保雨水能順利流走。同時也修剪房子周圍盤根錯節的大樹,為安全和採光開路。這些工作極度耗費體力,需要的不只是蠻力,更是一種對工具和環境的理解與默契。 我們的生活節奏也漸漸地穩定下來:清晨以靜心開啟一天——呼吸、禪行、靜坐;上午專注於勞動,午後休息、洗滌,傍晚再度回到靜坐與唱誦之中。 夜裡,我們有時圍著火光談心,有時仰望滿天星斗,感受大地的呼吸與夜晚的脈動。...
11月20日


緩慢盛開的日子|(十一)大地之母的入學考試
(十一)大地之母的入學考試 《接續第十篇搬遷至大地之母》 這塊名為「大地之母」的家,真可謂名副其實——剛搬來不久,她便以最直接的方式,給了我們一場措手不及的「入學考」。 很快地,我們就得知這片土地的水源極度緊缺。擁有水權的人家不願讓我們取用,迫使我們只能用最克難的方式,在水源頭的下方尋找一線生機。要成功接到水異常艱難,我們甚至天真地借來工具,想鑿開石縫,冀望能讓更多的水流下來。 當時的我們對於接水技巧一竅不通,只能四處向人求助。後來,一位熱心的阿權師傅願意幫忙,但他正忙著採收竹筍,分身乏術。於是,我們一行人與他交換了勞動:我們去幫他收割竹子,他則來幫我們解決接水的難題。 這場危機也讓我們意識到,家園需要大量的勞力支持。或許是「存在」這位師父早已預知接下來的挑戰非同小可,他為我們指派了幾位得力的「男丁」夥伴,來協助我們度過初期最艱困的階段。 為此,我們的生活作息變得極爲規律:清晨靜心,接著上午便投入密集的勞動,下午休養生息,晚上再次集合靜心與祈禱。 每天夜裡,我們都在尚未整理好的小客廳裡,圍著微弱的燭光,一同唱誦與祈禱。我們虔誠地向大地之母獻上心願
11月20日


緩慢盛開的日子|(十)存在的考驗:從安逸到升級
(十)存在的考驗:從安逸到升級 經過了一段時日的內觀修持,生活也平靜地運行了一段時間。就在一切漸入佳境之際,「存在」這位師父似乎覺得——我們第一階段的訓練已經告一段落,是時候進入下一個階段了。 我們的師父,其實就是「大自然」,也是「存在」本身。這位師父總是比我們更了解生命的節奏:該安歇時,祂允許我們休憩;該行動時,便會毫不遲疑地推動我們向前。 總之,那段寧靜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,一場轉變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來臨。鄰居朋友因故需要搬遷,便詢問我們是否有意願接手他們位於深山中的美麗居所。 那是一處被大自然所環繞,浴室、廁所、廚房都在戶外,對大自然完全敞開的空間,第一次造訪時,便被那份原始與自由深深吸引。 然而,我們也知道要住在深山裡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,因此對我們來說,那場搬遷猶如一場生命的升級考驗。 我們在安逸與冒險之間猶豫:是繼續維持現狀,還是選擇升級? 畢竟升級意味著困難也將倍增。坦白說,那時的我們並不清楚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。但自從2012那年離
11月10日


緩慢盛開的日子 |(九) 當喧囂散去,靜默開花
(九) 當喧囂散去,靜默開花 ——在生活裡修一顆安靜的心 從2014到2018初抵台東的那幾年,所有的心力幾乎都投注在家屋的整理,學習照顧土地,以及摸索如何平衡現實生活的收入。直到那場橫掃台東的尼伯特颱風,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一次徹底的洗禮與錘鍊。 彷彿多年來緊繃的繩索,在風雨過後,第一次鬆開了。對於金錢的深層恐懼漸漸止息,心開始轉向內在,渴望為自己建立更穩定的心錨,以面對生活的無常與變化。 為了尋求這份安定,我與阿殷開始接觸內觀禪修。在幾次閉關的靜修中,我們同時感受到了靜默的巨大力量,並渴望將這份力量延伸至日常生活中。我們也清晰地看見,根深蒂固的習性與反應模式,必須仰賴長期的覺知鍛鍊,方能逐漸止息。 於是,我們決定將禪修帶入日常,作為生活實修的起點。我們開始有意識地減少不必要的社交與對話。因為我們觀察到,「說話」總輕易地連結並複述著過去的經驗,使相同的模式再次發生。從這份覺察中,我們領悟了「靜默」的必要性。 在沒有客人的日子裡,我們曾試行極簡生活:有時與阿殷約定一週不說話、不使
11月10日


bottom of page